
从汉川担山村到英山陶家河乡,280公里,这是一条连接着烈士故乡与深山课堂的路。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子潘成鑫,却沿着这条路在深情奔赴,用一场青春助学行动,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激荡出温暖而有力的回响。他的故事,是对红色精神的践行,是青春担当的诠释,更是善意与责任在当代青年身上的生动彰显。
踏访红色旧址,叩问青春初心
在高家垸红军医院旧址,逼仄的土坯房里,墙上剥落的泥灰仿佛还残留着当年的硝烟气息。简陋的稻草“病床”和原始医疗器具,无声勾勒出当年缺医少药的艰难图景。这一幕将潘成鑫的思绪拉回红军战士在极端艰苦中坚守信念的岁月。“看着那些用竹子削成的镊子、煮沸消毒的粗布绷带,历史的艰苦与当下的幸福形成强烈对比,让我真切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。”正是这份对红色历史的触动,让他决心为这片土地的学子出一份力,“要把先辈的坚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帮助”,他坚定地说。
如今,他不仅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,更成了红色精神的践行者,用自己的点滴行动,让先辈们的理想和信念,在这片土地上以新的方式延续和闪耀。
跨越物质馈赠,抵达心灵共鸣
与当地学生郁朗的交流中,这个皮肤黝黑、眼神明亮的男孩,带着潘成鑫爬上了家后面的小山坡,指着山下那条蜿蜒的土路说:“我以后想把家乡的路修得更好,让山里好物走出大山。”这个朴素的理想,让潘成鑫看到了反哺家乡的赤子情怀。他递上准备好的600元生活费,随即与郁朗并肩坐下,分享起自己的求学感悟。“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,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建设。知识,就是我们手里最可靠的‘开路机’。”一席话,让这次资助超越了物质层面,成为一次关于未来与责任的青春对话。
面对当地困境学生丁晓蒙家庭的沉重负担,潘成鑫坚持“平等、尊重、鼓励”的原则,没有进行单方面的询问与说教,而是搬来小板凳,围坐在院子里,以学长身份分享经验、倾听想法。“我的数学也学得不好,咱们可以一起找找学习方法”,“我们一起来想办法”——这种我们是并肩者的姿态,在保护其自尊心的同时,传递出真诚的关怀与支持。
反哺成长之根,照亮未来之路
生长在王平章烈士的家乡,潘成鑫从小听惯了英雄的故事。但当他站在高家垸红军医院的旧址前,那些故事第一次变得如此真切。“先辈们的坚韧,如果只在故事里,那是历史;如果能被我们这代人继承下来,那就是改变现实的力量。”这份顿悟,为长期的红色熏陶找到了一个坚实的落点——这场助学行动,正是那颗早已埋下的红色种子,破土而出的蓬勃生长。
而这场行动也重塑了他对“责任”与“担当”的理解——责任是主动回应他人需求,担当是即便力量微薄也勇于行动。这让他的人生规划愈发清晰:未来无论身处何岗,都要做“对社会有温度、有贡献的人”。
潘成鑫的280公里,丈量了从历史到当下的距离,也标记了青春担当的起点。他的故事证明,红色的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,它就蕴藏在一次资助、一场倾听、一份将心比心的尊重里。当无数这样的涓滴行动汇聚,便是红色精神与青春力量在这个时代奏响的最澎湃乐章。(肖苗采写)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