攀研者|李剑宇:碎隙光阴沉积努力,细流汇聚终成江海

新闻来源: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发布时间:2025-08-01浏览次数:142

李剑宇,就读于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理工学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,在校期间获2023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(B类)一等奖,2024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本科组一等奖,2024年第五届高等能力院校挑战赛决赛三等奖等荣誉,2025年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(A类)二等奖。2025年考研成功上岸湖北大学。

自律筑基:在生物钟里雕刻效率

“哪有什么一战成名,不过是百炼成钢。”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,唯有跨越重重障碍,方能抵达理想彼岸。谈及考研历程,李剑宇直言英语曾是自己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面对这个短板,他没有寻求捷径,而是探索出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论——“自律为基、坚持为要、工具为翼”三位一体的应对策略。

“良好的生物钟是效率的倍增器。”李剑宇分享道。通过实践,他总结出“三小时黄金定律”:熬夜获得的3小时学习时间,往往需要第二天6小时的低效状态来补偿。为此,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表:早晨6:30晨读,晚间11点前入睡,午间30分钟小憩。这种科学的时间管理,让他的学习效率提升了40%

“语言学习就像竹子生长,前三个月的坚持就是在地下扎根。”面对学习英语困难的问题,李剑宇独创了“碎片化+结构化”学习法:将5500考研词汇分解为每日50个的“记忆卡片”,配合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”进行七轮复习;每周精读2篇《经济学人》,用“三色笔标记法”区分重点。坚持90天后,他的阅读正确率从52%跃升至85%

AI不是替代思考,而是拓展认知边界的利器。”李剑宇说:“学习需要将零散的知识整合,deepseek就可以做到。”运用AI智能整理碎片笔记之后再由自己补充,无论是英语中难划分的长难句还是数学上的知识难点,AI都可以快速解决。对李剑宇而言,善用AI绝不是依赖 AI,正是因为他善用会用,才能轻松复盘知识,改正不足。

破茧之道:当数学思维遇见心理战 

在考研这场漫长的跋涉中,李剑宇也经历过许多至暗时刻。“记得去年三月刚开始备考时,我连四级词汇都没背完,翻开考研词汇书,满眼都是生词。”李剑宇学长回忆道:“每天6小时的单词背诵,前两个小时还能保持专注,但一到下午就头晕眼花,效率直线下降。最痛苦的是第二天发现前一天背的单词忘了一大半,那种挫败感让人想放弃。” 每当坚持不下去时,他就去操场走几圈,让心情放松并拾起信心。为了攻克单词难关,他摸索出一套独特方法——把5500个考研词汇分成30个单元,每个单元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标记。背不下来的单词就写在手背上,吃饭时、走路时都能复习。他翻开备考期间的笔记本,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单词,有些页面还贴着激励自己的小便签,“最困难的时候,我在本子扉页写下郑板桥的‘千磨万击还坚劲’,每次想放弃就看看这句话。到九月份时,我发现自己能一天背完300个新词,还能复习前三天学过的800个单词。这种进步就像爬山,虽然每一步都很累,但回头时才发现已经走了这么远。”说到这里,他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
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。人生恰似一场漫长的修行,每个人都能雕琢出独特的景致。李剑宇告诉自己“不要妄自菲薄,努力去做了,剩下的就静待花开”。

回望过去,他感慨万千。那些在操场看夕阳的傍晚,那些在自习室熬到关灯的深夜,那些背到喉咙沙哑的单词,现在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。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曾经以为跨不过的考研大山,终究会被坚持的脚步丈量;曾经迷茫到看不见光亮的岁月,也会在日复一日中找到坚持的意义。   

薪火相传:从解题者到教育者的进化

提问到今后选择与规划时,他坦言道:“期望今后从事教育行业。一是想要为国家的教育行业做出贡献,二是因为很喜欢数学这门学科想要继续深入学习它。”考研这一步是对他美好未来的稳步前进,也打开了他未来选择的多扇窗户。

回顾考研路程,李剑宇多次提到“学业帮扶”。在备考期间,他积极参与学长学姐主讲的学业指导活动,他说:“可以做别人的老师就代表自己的知识已经很深刻了。”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,因为知识的传递是双向的,热心的互助是传承的。

  对于正在备考的学弟学妹,他说:“考研没有捷径,唯有脚踏实地。每个人的基础与方法不同,进度自然不同,不要盲目追赶别人的进度,要专注自身。”最后他希望学弟学妹可以稳稳接住文理考研接力棒,将这份一往无前的精神传承下去,祝愿大家都可以在考研路上一路生花。(符方 安佳琪采写)